乡村振兴拥有持久性、深远性、关键性的时代地位,与之配套的人才工程也应当从这个定位发力。“首”端发力,即是在人才培养上下好功夫。一方面,要高屋建瓴,激活培养体系内生动力。我国人才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培养机制等是与时俱进的。同样,乡村振兴也应当从学科建设上播种好人才资源的“种子”。可以以点带面,选取试点院校,派驻专家定点指导,完善课程体系,重视相关领域基础科学研究,提升农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质量,走好“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进阶一步,将底子打实、立足长远、充分发挥教育源头革新的“复利”效应。另一方面,校企、校村联合,做好对口导向培养。可以政府牵头,设置调研课题,以调研结果、问题为导向,向高校要人才,向人才要方法,向方法要发展;同时,联系乡村企业家、科研专家,增加实践类、分享类的课程设置,学生们介绍乡村振兴的相关情况,让他们能够提前了解和主动接受自己将来所要面临的工作环境,借鉴“科技小院”经验,践行好“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培养思路。 “末”端发力,坚决避免人才工作“虎头蛇尾”。基层人才留用的关键所在就是要避免“雷声大雨点小”的工作套路,要建立长效机制。一是以实践为主要导向,科学考核。对相关人才的选用,不仅要进行专业知识的考核,更要对他们进行实际操作的考评。规划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管理打分标准,对人才的工作态度、服务精神、专业实操等方面进行评定,选用真正想要投身于乡村振兴事业中来,有责任心、有担当的专业人才。如此,就帮助乡村振兴工作实现了人才的选拔,但还需要加大功夫留住这些出类拔萃的人才。二是有效保障,打通发展道路。要以“品牌意识”来对待同样重要的人才工作。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让他们的住房、医疗及老人看病、小孩上学等问题都有合理的解决方案。同时要让他们在乡村振兴中看到发展的希望,人才留用绝不能一留了之,保障人才自身发展,推动人才良性流动,以此促帮带、促交流、促宣传也是做好人才工作的应有之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