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合作发展理念,推动发展问题重回国际议程核心。中国的实践经验证明,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中的问题需要通过进一步更好的发展来解决。“一带一路”建设能够赢得国际社会热烈反响和积极参与,很重要的就在于找准了人类发展遇到的主要问题,找出了问题产生的深层根源,找到了发展这一解决问题的钥匙。我们要坚持发展导向,携手合作各方努力推动发展问题重回国际议程的核心,建设一个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同时,“一带一路”是一个综合性合作框架,涉及的主体、领域、业态、模式极为广泛,我们要坚持务实合作导向和发展需求导向,帮助解决各方发展中遇到的最紧迫、最直接、最现实问题,持续激发各方合作积极性,凝聚更加强大的合作动力。 坚持聚焦重点难点,精耕细作基础设施和产业合作。“一带一路”建设十年实践证明,基础设施和产业合作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发展的“牛鼻子”,是防止经济“脱实向虚”的重要基础。相关国际机构预测认为,未来全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缺口每年均处于不低于1万亿美元的水平,全球基建市场总体呈需求大于供给的态势,各主要国家间完全可以优势互补,共同推进全球互联互通进程。我们坚持聚焦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产业合作,充分发挥在基建、产能、产业配套等方面优势,为合作伙伴国家经济发展持续提供发展动能。坚持团结合作,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解决债务压力等问题,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坚持开放包容理念,支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对所有致力于促进全球基建合作的构想持开放态度,通过统筹推进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凝聚各方合力,共同构建全球全方位互联互通网络。 坚持践行“三共”原则,推动构建长效合作机制。共商共建共享是“一带一路”区别于以往国际合作模式的重要标志,是中国为全球治理贡献的重要理念,也是构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机制的重要原则。基础设施具有较强公共产品属性,不能仅靠市场逻辑和企业力量,必须发挥各国政府重要作用,需要探索可持续的基础设施供给模式,调动各国政府和企业积极性,形成协同发力的良好态势。“一带一路”建设中有许多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的项目,需要探索可持续投融资模式,吸引多边开发机构和发达国家金融机构投资,增加股权融资比重,深化第三方市场合作,形成投资—发展—收益的良性循环。“一带一路”项目既要在经济上有收益,又要让当地民众能感知,需要在具体实践中广泛听取各界诉求和建议,探索经济社会良性互动的可持续机制,促进经济逻辑与社会逻辑间互为支撑、相得益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