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仆”的“仆人”,就是要增强服务意识,勤奋为人民服务。党的干部要放下“虚荣心”,把“真情”贯穿在为人民服务的全过程中,走群众路线,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 建党为民,执政为民。党员干部的力量来自人民,要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历史上无数的实例证明,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赢得人民的认可和支持,才能保持强大的战斗力,立于不败之地。要理顺公务员的身份,首先要强化目的感。一切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来自人民、走向人民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党员干部要在思想上、感情上、生活上贴近群众。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落脚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的满意、支持、认同作为工作的第一标准。他们必须真正用自己的权力、感情和利益为人民服务。我们要真心实意为人民做实事。要纠正公务员的地位,必须纠正工作态度。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参与者,在劳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 现实中,少数党员干部轻视群众的创造力,最终陷入了自以为是的境地,工作脱离了现实。党员干部要不断问人民、问人民、问人民,低头放下骄傲,深入基层、下地、下户,同人民群众长谈、学习实践经验。纠正公务员的地位,必须培养务实的作风。空谈害国,行动助国。少数党员和干部在工作中说的比做的多,自尊心多,思想少。这不仅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而且会耽误改革和发展的最佳时机。人民头脑清醒,这些行动都在他们的眼睛里,在他们的头脑里。如果继续这样下去,他们将不可避免地失去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党员干部要保持低调、务实、接地气的作风,坚定责任,用自己的辛勤劳动造福人民。 对党员干部来说,服从党的领导和指挥,是每一个党员干部必备的政治素质,也是党员干部应有的政治道德品质,体现在党员干部的执行能力上。有“与时俱进”的精神。一个好的工匠永远不会满足于自己所取得的成就,而是会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寻求改进,努力使每一件作品都比上一件更好。组织工作也要不断创新,站在时代的前沿,大胆吸收别人的新成果和新经验,扬长避短,不断完善相关制度。 当代公务员精神体现了忠于信仰、改革创新、以人为本、科学服务等精神维度和道德要求。培育和塑造当代公务员精神是公共管理领域实践的必然要求,如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新理论成果。这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现政府服务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代公仆精神的培养与塑造要把握时代新特点,认清新形势新任务;开展定期学习教育活动,强化公务员意识创新机制;关键是要立足于制度的设计和安排,同时要注重实践,锤炼和造就公务员精神的基本素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