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孕育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其中,守正与创新的关系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只有守正,才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只有创新,才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现代”一词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作为时间尺度,它泛指从中世纪结束以来一直延续到今天的一个长时程。二是作为价值尺度,它指区别于中世纪的新时代精神与特征。现代化研究中的“现代”兼有上述两层意思,用以概括近代以来人类历史发展中急剧变化的总体状态。 这就是说,现代化不是某一个国家或民族急遽的社会变革,而是在其历史进程中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民族心理和人文素质、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等综合性的变革过程,即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知识和信息化社会转型、未来可能更进步和先进的过程,形成民主化、法制化、工业化、都市化、知识化、教育普及化等特征的历史阶段,是人类文明的深刻变化和系统变迁。 现代化是一种过程、状态、阶段。现代化反映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步状态和趋势,在中国体现为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是近代以来的中国人的整体夙愿。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开创性事业。这既要求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同时又要求我们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理念,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顺应实践发展要求,着眼于解决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积极识变应变求变,以识变之智准确识变,以应变之能科学应变,以求变之勇主动求变,大力推进改革创新,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充分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 实事求是作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其最核心的方法和思维要求就是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是就是、不是就不是、是多少就是多少,这是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历史发展规律最符合中国具体实际的鲜活表达,作为原则的“实际”就是引领推动社会发展的底线,准确把握实际、客观面对实际是我们作决策、作研究、作宣传等一切工作的基本要求,坚持底线思维,就必须守住从实际出发的底线,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实际。在工作中,我们必须既避免片面强调客观的理性,又克服过分信赖主观的激情,既反对看不到取得的成就和进步,又反对过分夸大取得的成就和进步,因为这样都无法真正把握好社会发展作为自然历史过程的底线要求,无法给我们提供正确的思维,无法让我们作出正确的决策,都会给我们的事业带来曲折、挫折甚至是灾难。新时代的底线思维,是一种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维。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科技竞争是关键,人才竞争是基础,经济竞争是重点,军事竞争是后盾,创新竞争是灵魂。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要科学把握战略机遇期,准确分析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充分发挥我国独特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发展优势、机遇优势,把这些优势不断转化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澎湃动能,从而更加有底气、有信心、有能力谱写“两大奇迹”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