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连续10年保持在4%以上,并优先向农村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远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倾斜,城乡教育一体化稳步推进,区域、城乡、校际差距逐步缩小。 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新时代推进高等教育创新,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立足现实国情、扎根中国大地,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把学科建设作为发展根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贡献高校力量。 深化义务教育综合治理,必须始终坚持义务教育公益性原则,将优质均衡作为治理的目标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把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近年来,党和政府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双减”工作、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同时大力发展普惠园、推进义务教育城乡均衡、保障随迁子女入学等,都是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原则,致力于加快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了2035年“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的发展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推动政府、学校、家长、学生等多方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综合治理,通过多方协同,形成联合行动的合作机制,充分保障每一名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须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应着力完善师资均衡长效机制,以缓解中小学师资结构性失衡。一是完善教师准入机制。教育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完善教师准入机制,在安排教育岗位时,优先把学历高、素质好、年富力强、专业对口的师资力量充实到基层一线,鼓励他们到“老、少、边、穷”等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以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二是加强校际师资轮换。可探索实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定期流动轮换制,实现片区内部、集团内部、片区之间交流的常态化、制度化、高频化,使优秀骨干教师在更大范围发挥示范、辐射作用,指导带动更多教师更好更快成长,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缩小校际间师资力量差距,并在实现区域内校际均衡发展基础上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三是畅通教师成长通道。始终把教师培训作为教育发展的基础工作来抓,促进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应依托科学的制度设计、明确的目标要求、先进的信息技术以及多样的活动形式等,引领广大教师加快成长步伐,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目前,我国在一定范围内仍存在区域、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差距较大等问题,特别是我国西部偏远山区和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发展还相对落后,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需要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协调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切断贫困代际传递。贯彻落实这一重要指示精神,既需要持续加大义务教育硬件设施投入力度,也需要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促进优质义务教育资源共享,从而“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的目标成为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