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是兴国之道、富国之本、强国之策。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质量强国建设。2016年全国两会上,“建设质量强国”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十三五”“十四五”规划纲要以及《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等重要文件,都提出要建设质量强国。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更是明确提出加快建设质量强国。在政策的强力支持下,我国质量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全民质量意识显著提高,质量管理和品牌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一批重大技术装备、重大工程、重要消费品、新兴领域高技术产品的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人民群众质量获得感显著增强。 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增长阶段,提高供给质量的压力加大。我国已成为世界的生产大国、贸易大国、消费大国,但还不是质量强国、品牌大国,整体质量水平的提高仍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发展基础还不够坚实。一些地区和行业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和数量,忽视发展质量和效益的现象依然存在,要通过政策引导、 理念先行、企业发力、监管护航,不断推动质量强国建设行稳致远。 政策引导是前提。政策是质量强国建设的指挥棒,牵一发而动全身。政府相关部门应通过出台质量升级激励政策,建立健全科技创新质量管理机制和质量合格评价机制,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展产品质量创新研发,有效维护质量安全。通过政策的落地实施,进而推动全民质量意识的不断提高和质量发展环境的逐步改善。理念先行是基础。在全社会普及质量强国理念,让质量 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让重视质量成为全民的自觉行为和自主行动。
企业参与是动力。企业是质量强国建设的主力军。发挥企业在质量强国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让企业从重视质量、品牌至上、创新发展中获益。监管护航是保障。质量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既要发挥政府机构的.监管功能,也需要全社会、各行各业和广大消费者共同监督,对质量问题“零容忍”,合力推动各行各业高质量发展。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建设质量强国, 非一日之功,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久久为功, 跑出质量提升的加速度,让人民群众享受更高品质的生活,让更多“中国质量”“中国制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