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2023年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要坚持以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强化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坚决守牢确保粮食安全、防止规模性返贫等底线,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基础。 目前全国各省市县都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振兴乡村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要实现乡村的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其中产业振兴为核心,只有通过发展产业才能带动农村的经济发展,吸引人才聚集和资源聚集,解决农民就业实现共同富裕,最终实现“三产融合”,才能使得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体面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乡村振兴包括五个方面的振兴: 1、乡村产业振兴。乡村振兴的基础就是产业振兴,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绿色原生态农业,提高城镇现代化基础设施及公共设施水平,促进现代农业向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方向发展,给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动力。 2、乡村人才振兴。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前提,乡村人才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劳动力,是乡村工作的组织者,是建设乡村振兴和生态产品的供给者。人才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能,是乡村事业创新发展,农业升级与进步的必然联系。 3、乡村文化振兴。在我国乡村中拥有很多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文化振兴的发展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提高人民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文化与政治经济相辅相成并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文化属于乡村发展的精神财富资本,为乡村振兴提供方向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4、乡村生态振兴。生态振兴及是打造宜居的生态环境发展。是贯彻实施乡村振兴的关键和内在动力。是对生态文明语境下乡村现实问题的回应.直面乡村生态振兴的现实困境,探寻其破解路径,有益于改善乡村生态环境。 5、乡村组织振兴。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尤其是当前蓬勃发展的乡贤理事会、村民监事会等各类协商自治组织,有助于协调利益纠纷,建立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要立足国情农情,体现中国特色,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