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党管意识形态,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更是从国际共运史出发,点明意识形态战场的失败对社会主义苏联解体的直接影响。可见,坚定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基于百年奋斗历程的重要经验,这为我们进一步做好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工作指明了方向。 以马克思主义为引领,扎实做好经济基础建设。政治和思想上层建筑矗立在经济基础之上,上层建筑的根本性质取决于经济基础的性质,而经济基础是不断变化的,意识形态动向的变化也是客观存在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打好改革这块“铁”,走好发展这步“棋”,算好经济这笔“账”,团结人民发展生产力,将我国建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未来,新时代的中国经济将继续奔腾向前,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美好生活的蓝图展正在徐徐展开。 以政治建设为核心,抵御外来意识形态的渗透性冲击。当今世界局势风云变化,既为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和有利条件,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外部风险。尤其是意识形态的渗透,我们必须认识到意识形态斗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所要坚守的政治方向,就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在意识形态斗争中敢抓敢管、勇于“亮剑”、善于亮剑,凝聚政治认同,持续加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自觉严守政治纪律,严格按照规定办事,确保政治上不出问题。 以文化建设为总揽,应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时代适应性挑战。文化由经济、政治所决定,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社会环境发生的变化反映到个人意志中,必然会引起思想意识的相应变化。新时代下的意识形态建设必须从公共利益上升到共同价值,围绕“两步走”战略,既要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价值基础结合起来,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包容性和自我更新能力,推动文化传承,增添文化形式,进而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要求和社会环境,又要针对社会不同群体和不同诉求,将个人意志放到人民根本利益的结构中,实现党性和人民性在意识形态上的统一,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价值取向。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必须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确保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从根本上保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