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对新冠病毒时,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也就意味着经济的部分牺牲,3年以来,整体经济状况愈发低迷,消费端和生产端萎靡不振——老百姓对未来预期悲观,存款增加,消费减少;企业收缩规模,减少投资。地方财政在防疫方面支出巨额,难以持续。由于病毒的重症率大幅度下降以及防疫的经济代价越来愈大,2022年12月初,中央政府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放松疫情管控。 当前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空间广的特点没有发生变化,随着防疫政策不断优化,经济将继续推进复苏进程,供给侧和需求侧均有发力空间。2023年,随着疫情防控措施优化,经济运行将整体好转,消费层面,目前疫情防控举措已持续优化,居民仍有较大消费潜力待释放,着力提升居民消费意愿,力促有效内需改善,也将是2023年财政政策的重心。投资层面,基建投资与制造业投资是主要抓手,通过发挥专项债、政策性金融工具等对社会资金的撬动作用,继续扶持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结合设备更新再贷款工具,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薄弱领域进行更新改造与转型升级。 但不可避免的是,放松疫情管控后,势必会存在一个“阵痛期”,在这段时间内,各大城市会度过高峰感染期,群体性免疫逐渐形成。但由于这次疫情持续时间较长,企业和居民的资产负债表受损较大,青年失业率较高,线下部分行业小微企业倒闭,所以市场主体恢复元气需要时间,更需要配套政策的有力支持,放开只是经济恢复的一个必要非充分条件。希望度过这个冰雪逐渐融化的冬天,早日迎来经济复苏的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