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产教融合,构建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一体化培养过程改革,加快推进专业转型升级,完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提高人才培养体系系统性、前沿性和国际化水平。要聚焦装备智能制造、流程工业自动化、新材料、资源高效绿色利用等专业领域的国家战略需求,构建金属冶金材料全产业链人才培养联盟,实施卓越工程师等计划。开展好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试点,推进与央企、行业领军企业全方位参与协同育人,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着力培养造就大批工程技术领军人才和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具有东北区域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创新动能和人才支撑。 加强科教融汇,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实现科研过程和成果与人才培养环节和内容的交融贯通,是科学研究范式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路径。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在科研、教学、学习的过程中构建师生学术共同体、育人共同体,建成一批高层次的人才培养基地,依托大型科研平台、重大科研任务,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转型、企业生产需要,培养创新人才。要促进教学与科研融合转化,鼓励教师把原始创新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融入课程、教材、实验、实践等培养环节,以最新科研成果反哺教学。 突出人才引领驱动,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强教必先强师,教师队伍是教书育人的主体,是新时代育人育才、强教强国的动力来源和重要牵引。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致信,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等6个方面对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作出深刻阐释。我们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将人才强校作为核心发展战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汇聚一批顶尖人才和一流学者,培育一批倾心育人的教学名师,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要营造尊师重教浓厚氛围,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科学家精神,潜心教书育人,为高素质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注入澎湃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