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如今,“三农”发展延续好势头,为步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细节决定成败。”“三农”小事,就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大事”。乡村全面振兴包括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这“五个振兴”,这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下好乡村振兴这盘大棋,关键是要统筹“农民、农业、农村”三者的关系,以现代化农业的多元化发展、乡村治理有效的良好发展优势,让农民生活蒸蒸日上,托起稳稳的幸福。要下好乡村振兴这盘大局,既要明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也要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还要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推动产业振兴、建设美丽乡村,让农民“富口袋”,还能“富脑袋”,提升农民幸福生活的成色。 绘好“三农”规划图,把准乡村全面振兴“新航向”。“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要做好新阶段“三农”工作,就需要绘好“三农”规划图,坚持“四个不摘”,落实“两不愁三保障”,筑牢防返贫防线,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落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落下。”要走好“过渡期”,尤其需要提高政治站位,建立健全乡村振兴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压实基层的党员干部的责任,把准“新航向”,自觉扛起新阶段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任。 锻造“三农”领头雁,激活乡村全面振兴“动力源”。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要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尤其需要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选优配强基层干部队伍,把基层党组织建强,确保乡村振兴的“主心骨”坚强有力,释放“头雁引领群雁”的力量。选派驻村干部,要加强组织引导、领导推荐、干部自荐的方式,让更多的优秀干部、有特长的干部主动下沉到乡村振兴一线,激活乡村全面振兴“动力源”,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更好地推动基层各项工作的落实。 增强“三农”生产力,打造乡村全面振兴“新支点”。“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要把人才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生产力,要重视人才队伍的引进和培育,让本土人才素质快速提升,让外来人才留得住、干得好。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经济基础,要打造成“新支点”,需持续开展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特色农业、庭院经济、乡村旅游等多面推动,让农民口袋的“票子”多起来。 写好“三农”文化篇,打造乡村全面振兴“热卖点”。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这就需要坚持“富口袋”和“富脑袋”并举。在推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善于写好文化篇章,激活文化,焕发文化生机,在润物细无声之中,不断地滋养乡风文明,让越来越多农民的文化素养提升,让乡村治理的效果越来越好,让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热卖点”,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为农民的精神需求“解渴”,铺陈美丽乡村崭新画卷。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十四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等不来、也送不来,要依靠广大农民的勤劳和智慧,这就需要广大党员干部主动冲在乡村振兴一线,不能有喘口气、歇歇脚的想法,而是要铆足干劲,以更强大的力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深耕希望田野,让广大农民生活蒸蒸日上、红红火火。(文/婧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