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同志强调:“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丝毫不能放松。”如今,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已成为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的重要举措,通过发挥党组织在社会运行中的核心作用,带动社会团体、志愿者等各方责任主体落实责任,实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是推动基层治理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聚焦党组织核心力,实现“被动”向“主动”转变。基层党组织是推动社会发展改革的“主心骨”“稳压器”,完善乡镇、街道党组织建设,强化培育有干劲、肯做事、能做事的党员干部,是拓宽党组织覆盖面,提升党组织先进性的重要保障;也是聚焦为民服务,实现初心使命的必然要求。探索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强化基层治理的核心力量,首先要突出党组织的前端性、引领性,建立起“网格”治理模式,通过“微治理”把创新推动党建工作和做好基层群众服务有机结合起来,搭建好党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延伸感受社情民意的前端触角,通过组织引领、组织带动、组织保障,推动基层问题从“被动”解决向“主动”落实转变。 聚焦社会团体实施力,实现“单建”向“联建”转变。社会组织,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管理服务的重要协同力量,社会团体在落实民生服务、实现项目建设方面具有更专业、更灵活的优势。在转变政府职能,推动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服务外包”已成为做好公共服务,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举措。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实现社会治理由“个别发力”向“融合共建”转变,需要整合“社区+驻辖区单位+公益组织+社会组织”的多方力量,通过党组织与其他团体协同配合,带动各级部门、各级组织齐聚发力,实现需求与供给的高效对接,推动基层力量从各自为政的“单建”向整合发力的“联建”转变。 激发社会群众向心力,实现“他治”向“共治”转变。群众既是公共服务的受益者,也是社会服务的参与者,群众与政府在公共治理中的角色定位,不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而应该是带动参与、共同治理的关系。作为社会生活的直接参与者,普通大众能更直接的反映公共服务中的矛盾、问题,提出良性的、可操作的意见建议。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基层党组织充分发动普通群众,以志愿服务的形式,将公民与基层党组织连接起来,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硬核”力量,构建起群防群治的“人民防线”。建立新型社会治理关系,实现共建共治共享,需要提升群众在社会治理中的参与度,将人才资源转化成服务能效,推动基层治理由部分参与的“他治”向人人参与的“共治”转变。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建设幸福、美丽、和谐的社会环境,需要聚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力,发挥社会团体的实施力,带动普通群众的向心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作者:吴思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