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立业之本、兴业之源、弘业之道,是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保证。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人才争夺战成为了新一轮长征,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积蓄创新力量。 坚持走好自主人才培养之路,在“新人才长征”路上按图索骥。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为此,我们更应该进一步发挥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作为自主人才培养基地的主力军作用,突出以需求为导向培养人才,围绕重点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建设,聚焦“卡脖子”问题,找准人才工作方向和落脚点,做到事业发展急需紧缺什么样的人才,就优先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作为自主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校更应该重视青年人才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努力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科技人才,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释放青年人才创新活力。 集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聚天下英才,在“新人才长征”路上播撒火种。不拒众流,方为江海。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我们更应该把握战略主动,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通过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大力推动人才国际交流合作,进一步形成“近者悦、远者来”的引才用才格局,从而使我国从世界最大人才流出国转变为主要人才回流国。同时,要进一步加强人才国际交流,构建更加高效的引才用才机制,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无论是五湖四海还是党内党外,让各类人才都获得施展才华、建功立业的机会,最大程度激发人才的奋斗动力。 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在“新人才长征”路上开天辟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就如何做好人才工作、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在不同场合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中国人才战略的执行和实施指明了努力方向与发展路径。具体化来讲就是要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要用好用活各类人才,有针对性地“因材施策”,对待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制定特殊政策,进一步拆除论资排辈的“隐形台阶”,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有用武之地。要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放权松绑,激发活力,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授权于优秀人才,给其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充分发挥使用他们“主人翁”的作用,让事业激励人才,人才成就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