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运会”中感悟党员干部的奥林匹克精神
8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运动会在陕西省西安市隆重开幕。“全民全运、同心同行”是本次全运会的主题口号,体现出疫情防控下让赛事更好惠及群众的愿景。其实,在服务群众的历史进程中,广大党员干部都要在赛道上拼搏,践行“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奥林匹克精神,实现“党员带着群众干、同心共筑好未来”的生动格局。 在落实党的惠民政策上要“更快”。“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邓小平同志也强调“改革不等人,发展不等人”……都充分展现了我们党一贯葆有的精神状态和做事风格。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能做到马上就办,就是抓而不紧、落而不实,难以危中寻机、化危为机。当前,要落实好党的惠民政策的使命,回应好群众的殷切期望,做不到真抓实干,就是逆水行舟,必定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党员干部必须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快进”观念,保持“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一刻也不停、一步也不错、一天也不耽误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行,以更敏锐的思想、更敏捷的行动,快马加鞭,立足自己岗位全力办好自己的事情。 在推进为民服务标准上要“更高”。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上指出,检验党员干部是不是对党忠诚,在和平时期也有明确的检验标准。对于党员干部来说,这个标准就是“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也是最直观和最现实的“硬杠杠”。在基层岗位上,标准不仅影响党员干部能力的成长,更关乎群众切身利益。应付事、糊弄人,不但耽误自己,更危害群众的获得感。党员干部应以一流标准谋划干事,始终以人民满意为标准,热忱服务群众,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用实际行动赢得人民信任,努力做群众利益的维护者,把“让人民满意”进行到底。 在提升攻坚克难本领上要“更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练,不经风雨、不见世面是难以成大器的。在基层工作中,党员干部往往会面临“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的“本领恐慌”现象,而克服“本领恐慌”,唯一的出路在学习。要“拜人民为师,甘当小学生,特别是多交几个能说心里话的基层朋友”,扑下身子走进群众,与群众坦诚相待、和群众交心谈心,让群众敞开心扉讲真话、道“真经”,在广开言路、博采众谋中拓宽思路、启发心智、提升能力、解决问题、促进发展。要加强实践锻炼,勇于跳出“舒适区”,在急难险重的工作岗位中,敢于迎接大风大浪,善于攻城拔寨,在实践历练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本事。 在引导群众创新发展上要“更团结”。不怕风浪高,关键桨要齐。作为党员干部,器量狭小者难以与同事共处,满眼所见都是他人之短,对待他人的闪光点心存妒忌、短长必争,不利于个人成长和事业发展;对待群众提出意见甚至批评,如果一味觉得“刺耳”“找茬”,甚至对着群众“拍桌子”“比嗓门”,必然得不到群众的信任认可,更不可能团结他们同心同行。因此,对党员干部来讲,明辨学习他人的长处、能听善听群众批评是一种能力、一种态度,更是一种修养,要把同事的长处和群众的“批评”声当作一面镜子和一剂良药,用以补充理想信念之钙、祛除思想行为之病、整改为官施政之失,时刻保持头脑清醒、肌体强健,才能少走弯路,方能更好团结同事和群众朝着共同目标努力。 实践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广大党员干部要接好历史的“接力棒”,学习践行“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奥林匹克精神,刷新更多服务群众的“赛会纪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