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日,工信部发布信息显示,经过对手机APP用户反映强烈、投诉较多的“弹窗信息标识近于无形、关闭按钮小如蝼蚁、页面伪装瞒天过海、诱导点击暗度陈仓”等违规行为进行集中整治,2021年第二季度,开屏弹窗信息用户投诉举报数量环比下降50%,误导用户点击跳转第三方页面问题同比下降80%。(7月12日《新华每日电讯》) 浏览网页,被不时出现的弹窗打断;关闭弹窗,遭遇强制性页面跳转;使用搜索引擎,被广告商“精准锁定”……互联网打开了通向更广阔世界的窗口,而弹窗广告成为“弹不掉的无奈”,让网络景观蒙上灰尘。 弹窗虽小,背后却隐藏着庞大的灰色产业链条。一些机构在利益驱动下,主动迎合广告主对低价推广的诉求、平台对短期利益的过度追逐,利用弹窗广告牟利。如今,相关产业链往往借助技术手段实现其投放目的,甚至通过网络设置“强迫”用户收看或点击弹窗,同时形成反拦截机制,让信息过滤关卡形同虚设。当技术被用于网络捆绑行为和不正当竞争,其负面效果值得警惕。 或无法关闭或“隐藏”关闭,广告关闭难上加难;一个广告“炸”出一串广告,广告推送威胁隐私安全;部分手机APP广告涉黄涉赌涉假问题仍存在……这些不仅侵害着广大手机用户的权益,更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比如,部分手机APP广告会诱骗用户点击包含窃取信息、远程操纵等病毒的链接,严重威胁用户安全。足见其危害。 从根本上来讲,手机APP广告乱象直接侵犯了消费者隐私权、安全保障权、知情权与选择权。对此,就须让违法违规手机APP广告发布主体切实承担相应责任。 同时,手机APP运营商也须负起责任。要知道,无处不在的广告只能会令消费者反感。虽然手机APP广告隐蔽性更强、精准度更高、主动性更强、转化率更优,对广告主吸引力很大,但这些“优势”往往会丑化自身口碑。故此,即便投放广告,手机APP也应该依法依规,更须尊重手机用户的感受与权益。 弹窗广告阴魂不散,必须下狠功夫、真功夫,用更加严格的处罚和更加公正的法律积极作为,最大限度地确保用户的合法权益。(张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