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邦定国事,治国先治水。”中华民族的治水史是一部逐步演变、不断发展的历史。善治善用是治水的精髓,也是党员干部谋事的关键,学习治水之功,当学习治水匠人因地制宜、务实创新、深谋远虑的智慧。 借天工,顺势而为,方能事半功倍。千百年前,李冰父子将岷江分流,部分引入成都平原,改变了地上悬江洪水泛滥的问题,同时以灌溉水源解决干旱,变害为利,建造了宏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闻之善治水,不与水争势。”古人治水的智慧在于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发挥创造性思维,借助自然界的地理条件将劣势转变为优势,造福百姓。学史通今,党员干部当汲取古人“借势”的智慧,立足工作实际,强化对环境的分析,通过提升优势条件、改造劣势条件,弱化短板效应。“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目前,乡村振兴工作正在有序推进,推动农村产业兴旺,要从本土特色入手,以差异性防止同质化发展模式,通过因地制宜实现百花齐放的转变。 谋民生,创新务实,方能欣欣向荣。新中国成立以来,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相继问世,通过依法治水、科学管水,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满足了人民物质生活需求,中国治水从单一的防洪抗旱向满足农业生产、经济发展、生态文明等多元化需求转变。“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中国治水以人为先,讲究敦本务实,行之有效。知往鉴今,党员干部当汲取当代治水“务实”的智慧,立足发展需要,以满足群众利益为出发点推动工作开展。实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需要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在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同时,增强第一产业的基础性作用,保障粮食安全,维护好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求平衡,深猷远计,方能长效常治。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治水思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治水,既要治理好水患,也要注重生态保护,既要实现水安全,也要实现综合治理。”中国治水以长远发展为目标,求千秋之功而非短期效益。“风物长宜放眼量”党员干部当汲取中国治水“远虑”的智慧,要坚决防止为了一时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破坏长远的发展,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动乡村振兴,要实干巧干,防止蛮干硬干;要注重合理保护,防止过度开发,加强对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的科学利用,做到循环发展、绿色发展。
(作者:吴思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