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苟日新,日日新。”时代在变,万事万物都需要进化发展。只有不断更新、创新,才能不落窠臼、不断进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征程提出新要求。产业是第一前提;人才是第一资源,文化是第一动力。因此,只有重视产业经济创新、人才流向更新、传统文化革新,才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乡村振兴需要产业的“更新”。作为农业系统中一名干部,在这两年扎根基层、扎根农村的工作过程中,深刻理解到“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这句话。产业是人才回流、乡村环境改善的基础。产业兴则百事兴,产业衰则百事哀。然而我国总体上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阶段,产业化进程缓慢,仍然没有跳出小规模、低水平、传统粗放生产方式,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低,生产效率低下。这就要求各地政府要充分挖掘乡村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龙头产业;同时,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断向产业上下游拓展,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产业除了要“精细化耕作”外,更要重视产业多元、交融化发展,让乡村产业呈现出不同的“排列组合”,展现出更多的潜质与可能。 乡村振兴也需要“人才”的更新。人才是第一资源,要让年轻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离不开多方共同发力,综合施策。根本是打破振兴人才瓶颈的制约,畅通人才渠道。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乡村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大量流向城市,乡村人口结构老龄化严重,乡村人力资本缺失。面对乡村人才困境,应以国家政策为主导,县级政府为舵手,乡镇党委为先头兵,村委会为牵线人,以发展的眼光、开放、包容的态度去挖掘、引导、协助乡村本土和外地的有志振兴乡村的人才,达到筑巢引凤的效果,畅通智力人才、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下乡谋振兴通道,造就乡村本土振兴人才,聚集天下振兴人才。同时要调动“人”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做到听民意、解民忧、惠民生、暖民心。“人是万物的尺度”,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唯有做好“人”的更新,方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 乡村振兴也离不开文化的“更新”。广袤的乡土大地是文化起源的沃土,农耕文化孕育出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乡村文化积淀了中国悠久的文化。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文化不可缺失,要建立乡村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培育良好家风、文明乡风、淳朴民风,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创新文化传播方式,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着力推动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展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铸就乡风文明、精神文明的“根”与“魂”,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为推动乡村振兴汇集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时代在变,万事万物都需要进化发展。依靠创新的力量,树立发展新思维、发展经济新产业、注入人才新活力、挖掘文化新精华,定能让乡村更“兴”。 (作者:飞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