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和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持续提振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群众是劳动创造的主体。从古至今,我国勤劳智慧的农村百姓始终都在不断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劳动效率和生产效益,告别了“刀耕火种”“靠天吃饭”的落后方式,从春耕备播、田间管理、病害防治、土壤改良、产品性状,到收获、运输、储存和销售等各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实现了精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和规模化运作。在此过程中,科技无疑发挥了重要作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关键是要不断强化科技支撑带动作用,建立现代化的农业人才队伍,保障各项生产要素都能够得到科学化、规范化的运用,从而实现效率最优化、效益最大化的目的,让农村产业迸发强大的创造力。 作为科技助农的重要形式,我国的科技特派员制度最早起源于福建南平,由福建、浙江等地区探索实施,最终国家进行顶层设计,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二十多年来,科技特派员制度不仅让许多农村地区取得了脱贫攻坚的胜利,摆脱了贫穷落后、经济困难、条件简陋的面貌,而且涌现出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李保国、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赵亚夫、高级农艺师刘国英等一大批的优秀模范榜样,可谓硕果显著,成绩突出。在当前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阶段,坚持和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符合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目标要求,也将更加有利于推动农业生产取得新突破,提振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提高群众幸福质量,在群众在共建共享中得到更多受益。 坚持和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要充分考虑当地的风土人情,避免“水土不服”。“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农村地区具有显著的地理区域特性,农业生产不能脱离客观实际。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水土状况、生态环境以及村情风貌、劳动力情况、产业基础等客观条件,精准地选择条件相符、专业匹配、技术过硬的科技特派员,立足现状搞创新,依托科技求突破,让闲置要素产生新的价值,让零散业态实现集群发展,让基础产业形成规模效益,实现无中生有、有中生新、新中产优,杜绝违背实际的盲目引进和“腾笼换鸟”,真正让科技推动农村产业经济取得更好效益。 坚持和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要秉承真挚朴素的百姓情怀,做到“落地生根”。科技特派员要做到“入乡随俗”,将科技助农当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将邻里乡亲当成自己的亲朋好友,将农村产业当成自己的干事平台,真正扎的下根、沉得下身子、走得进田间地头,成为掌握真实情况、得到群众信赖的行家里手和乡土专家。要懂得用通俗话语、本地方言、群众易于理解的表达方式等讲解科技知识和传授生产技能,少一些学术性、理论性的套路,多一些直观性、实用性的风格,便于群众掌握、消化和运用。当地党委政府要充分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宣传树立尊重科学、崇尚技术的文明风尚,帮助解决好科技特派员的衣食住行等问题,配合做好技术推广,让科技特派员“宾至如归”,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真诚的态度、更加全面的技术推动农业生产提质增效、进档升级。 坚持和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要把握理论实践的逻辑关系,写好“乡土论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技创新成果不能“束之高阁”“曲高和寡”,脱离群众期盼和现实需要。因此,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理论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运用机制,让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农村地区的先进生产力,推动产业进步,实现农民增收。要鼓励科技特派员注重实践素材,在助农实践中得到最真实的数据、最丰富的成果,让科技创新研究能够更加真实、饱满、厚重,真正做到“将论文写在大地上”。 坚持和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要锻造农村产业的内生动能,确保“久久为功”。科技特派员制度应该保持连续性和长久性,杜绝“急功近利”的思想,尽量保持人员团队稳定,确需轮换的,要充分考虑发展现状,合理做好衔接,避免影响产业发展稳定性,杜绝半途而废和重复建设。同时,坚持做好科技“传帮带”工作,通过培养带头人、挖掘技术骨干、组织技能培训等方式,让群众在“传业授道解惑”中成为农业科技领域的“行家里手”,提高再创造、再突破的能力素质。此外,要配合做好产业发展的宣传推介、应用研究、市场销售等,打通最后关节,实现产业通畅,变“输血”帮扶为“造血”循环,全面提高内生动能。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坚持和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绝不是简单的一派了之,更不应该让践行制度的实践过程演变成蹭热度、刷经验、搞“镀金”的名利秀场,必须本着为民解忧办实事、服务农村有成就的朴素态度,依托现有成绩,总结有益经验,对标先进地区,打破农业生产和科技创新之间的鸿沟壁垒,让两者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牵手结缘”,在全面实施“十四五”规划的伟大实践中缔结丰硕成果。(刘学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