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之前,由于中国的官僚主义与军阀混战,清王朝刚刚毁灭,当时的中国可以说是岌岌可危。尽管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幅员辽阔,但是由于缺乏近现代的发展与规划,特别是对于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的无知,进一步造成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直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从那天起,革命知识分子才终于找到了关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也开始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结合中国当时的特殊情况,进行不断的摸索与前进,并且不断斗争,最终赢得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胜利。这些历史性的事件标志着中国开始走向现代化的道路,而这条道路正是由马克思主义现代化视野带来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但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也是党和人民的共同愿望。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导向,不断追求中国特色现代化治理。百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始终保持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科学理论与科学信仰的统一。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无论是革命年代,还是和平年代,中国人民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发挥共产主义理想信仰的主导作用。 中国特色现代化治理的实现最为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政党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人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目标导向,切实提高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强化“两个巩固”,这就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国特色现代化治理提供了重要现实保障。“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被书写进联合国决议,是中国智慧为解决全球治理现代化实现提供的中国方案,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逻辑的肯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不仅深化了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也真正使得中国特色道路汇入到全球治理的汪洋大海之中,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描述的“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放眼全球治理现代化坐标系,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诠释了中国与世界的有机良性互动关系,展现了百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在中国立场和世界情怀中的发展逻辑。这个动态的互动过程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统一,其内蕴着中国人民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不懈奋斗的饱满动力。由此,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统一的以实现共同富裕为归旨的富有理想品质的中国特色治理成果。 事实正是如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们的各项工作实践要走好群众路线,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也要走好群众路线,决不能闭门造车、坐而论道、流于空想。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走出机关沉到基层一线,广泛倾听人民群众的声音,自觉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解决好发展所需、改革所急、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的突出问题,同时从人民群众的真知灼见中获取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灵感。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注重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总结新鲜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提炼出新的理论成果,着力让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亿万人民心中,成为接地气、聚民智、顺民意、得民心的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