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省进行考察,了解当地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长江岸线生态修复、石化企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等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自然是生命之母,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广袤的草原、肥沃的土地、鱼产丰富的江河湖海等,不仅给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来源,而且给人类提供了生产资料来源。自然是慷慨的,人类善待自然,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自然就会馈赠人类。从根本上说,人类是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命共同体。历史地看,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传统工业化迅猛发展,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原有的循环和平衡,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中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坚决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频度之密、监管执法尺度之严、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正在逐步重现,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塞罕坝造林、毛乌素治沙等百姓受益、国际点赞的生动范例不断涌现,我国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以热爱自然的情怀和科学治理的精神,像保护眼睛和对待生命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建设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