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有志青年的“爱农情怀”与乡村民生“双向奔赴”,让振兴之曲深入人心。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说过“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在爱农情怀上,总书记身体力行——带领村民修造陕西第一座沼气池、在湖南十八洞村首提“精准扶贫”、整治农村连茅圈等种种事关民生的实事,无不彰显总书记的为民情怀。实践可知,乡村振兴是为农民而兴,也离不开农民。扎身于基层的青年干部,在志向上要厚植爱农情怀,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行动上落实爱农举措,将“人民”二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将“为民”二字贯穿于乡村振兴工作的全过程。只有“俯下身”关爱农民,真正的将农民的民生问题挂在心头,才能在情感上贴近农民,让爱农情怀成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让有识青年的“兴农本领”与乡村建设“双向奔赴”,让振兴之曲源远流长。“苟日新,日日新”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学习理论、练就本领皆需与时俱进。一方面青年干部要以“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恒心,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下功夫,切实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思想举措。另一方面青年干部要以“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决心,投身于乡村建设的“大熔炉”中,淬炼堪当振兴重任的硬本领。然而,现实中“口号震天响,就是不见行动”的现象频出,许多青年干部“软肩膀挑不起硬担子”,在基层工作中只为“镀镀金”“作作秀”,忽视了实事求是的宗旨,更不会结合本村实际提出“金点子”。任何工作,都需有扎实的知识储备和过硬的本领,才能做到“精业”。乡村振兴的工作呼吁青年干部,在干事创业中不仅要像海绵吸水一般汲取知识,更要勇于“扎”下去,多为农民群众想出路,多为乡村发展思良策。 让有为青年的“建功立业”与乡村愿景“双向奔赴”,奏响振兴之曲。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乡村振兴之路,离不开千千万万不忘初心的“头雁”。“大山的女儿”黄文秀,作为驻村第一书记的一年又82天里,带领干部群众帮助全村88户,418人脱贫。她的脚步踏过田间地头、走遍泥泞山路。她从不因困难而退缩,也不以辛劳而懈怠,在脱贫工作中,她始终笃定信念,执着践行,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如今,青年干部要举起乡村振兴的旗子,推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补农业工作之短板,强农业产业之弱项,真正的在窥斑见豹、解刨麻雀中读懂“国之大者”,悟出真理。走出“文山会海”,走进“田间地头”,为顺应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奉上心中爱农之情怀、使出手上兴农之本领去守护“万家灯火”,真正的在乡村这个“大舞台”上,奏响美妙的乐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