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古”与“今”、“传统”与“现代”,一直是文化发展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毛泽东同志早就提出了“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文化传承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刻洞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关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新的判断、新的概括和新的定义,赋予崭新的时代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诸多重要元素,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这些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突出特性。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为什么能够成为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并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的原因,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推动文化繁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客观、科学、正确地认识和理解中华文明,在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只有全面地继承中华文明的优秀遗产,了解中华古代文明,古为今用,才能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