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述评》一书,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向全国发行。文章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引领文化强国建设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把我们党对文化作用和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有机文化结合,秉持开放包容。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创造性地提出“第二个结合”,明确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包含了以往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历史性成果,也是对现在及未来一个阶段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建设总任务和总目标的最新概括。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具体表现。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本质要求和重要特征,其蕴含“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共同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基础,共同表达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具体形式。随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不断推进和拓展,这一“生命体”也必将在坚持“第二个结合”中不断成长和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项长期任务,是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理论在新时代语境中的创新性发展,彰显了党积极回应中国问题和时代问题的历史主动。 赓续文化传承,谱写当代华章。中华文明绵延不绝、博大精深,“具有突出的连续性”,是当今世界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传承千年依然历久弥新。这种独特的文明基因引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复兴的各个历史时期奋勇拼搏,创造了人类文明史的重大奇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文化任务,是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的传承发扬。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吸收的是中华文明的精华,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发扬。从人类文明史看,中华文明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有机统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连续发展的一个阶段性任务。中华文明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批判性继承中得以生生不息,在守正创新中塑造了新形态,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论超越。因此,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仅具有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特征,而且具有显著的时代特色。从“民为邦本”到“人民立场”,从“奉法者强则国强”到“法治兴则民族兴,法治强则国家强”,从“天下和合,共为一家”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古今融通,相得益彰。 坚持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自信是支撑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不断完善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陈少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