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底蕴,是国家的软实力之一,是中国各民族能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根本原因。中华民族因五千年的文化底蕴而紧密相连,度过了一重又一重的艰难险阻,在社会主义建设新的百年中,将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的文化相结合,激发人民的主观能动性,让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助力社会主义发展。 把握中华文明特性,推动社会主义道路。从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念,到各地各方的民俗传统,传统文化就在我们身边。中华文化的诸多特性使得中华民族得以团结一致、战胜苦难,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凸显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让我们对中国饱含家国情怀,连续的历史也使得我们能做到“以古鉴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思想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在不断照亮中国发展的道路;厚重的中华历史让我们这个民族更加懂得和平的来之不易,在当今风云诡谲的世界局势之中坚持和平发展的立场和态度,以兼收并蓄的胸怀接待世界各地的文化。中华文明因“厚重”而具有诸多特性,在新的百年道路上,我们要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走出更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 贯彻“结合”之路,助力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文明相融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党中央一直提倡务实主义,指出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在前一个一百年中,党中央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不断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本土化“改良”,创造出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重要理论,带领党和人民不断建设新中国。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仅是要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情相结合,也要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将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真正做到文化自信,传承历史。 百年新征程道路上,我们不仅要用汗水将我国打造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要将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发扬,作为基层工作者,我们要将积极争当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和传颂者,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