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是城乡基层治理工作的中流砥柱,我国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需要广大青年人的加入。在新时代,年轻人进入社区工作,具有适应性和战斗力强,掌握着新知识,有理想、有本领等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充实到社区一线,成为走街串巷的“小巷总理”。 为了吸引更多有本领、有技术的年轻人加入社区,实现留得住、干得好,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推进: 其一,完善顶层设计,为青年社区工作者职业激励提供更多制度安排。一方面,增加福利待遇,夯实职业保障。各地各级政府部门应积极探索建立和健全薪酬待遇的动态提升制度,进一步优化社区工作者薪酬体系。社区工作在保有“稳定感”的职业激励优势同时,综合考虑社区工作者岗位特征、工龄、专业水平、工作绩效等方面因素,通过建立“稳定且可预期”的待遇保障体系来吸引和留住年轻人。另一方面,畅通发展通道,拓展职业平台。社区工作是否有发展前景是吸引年轻人投身社区、实现“招得来、留得住”的关键所在。政府部门应将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纳入地方人才发展规划,进一步健全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打破社区工作者上升通道“天花板”,畅通优秀社区工作者进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职业发展通道以及纵横向跨区(街镇)的人才有序流动,通过搭建更广阔、更多元的职业发展平台,吸引更多优秀年轻人从事社区工作。 其二,强化社区支持,为社区和年轻人实现“双向奔赴”提供坚实土壤。年轻人带着一腔热忱进入社区,强有力的社区支持是关键。一方面,加强职业培训,激发职业感召力。结合年轻人职业发展需求,街镇社区应加强对青年社区工作者的岗前培训,建立由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社区工作者等组成的带教团,通过“传帮带”“结对子”,促进青年社区工作者转变角色并适应社区工作环境;提供资源整合、沟通协调、应急处置等多类培训课程,使社区治理“新兵”转向“精兵”,推进专业化、职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的打造。另一方面,注重职业匹配,激发职业成长力。结合其专业特长,街镇社区应按照人岗匹配原则,为青年社区工作者匹配其最适宜的社区与岗位,量体裁衣式地安排工作岗位与项目任务,以充分发挥年轻人专长与特长,这既为实现其人才效能的最大化提供了有益的职业土壤,亦为拓展社区多样化、个性化服务提供了相应的人才储备。 其三,加大社会引导,为年轻人投入社区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一方面,加强社会宣传,提升职业认同感。加强宣传表彰,充分展示优秀社区工作者的职业风采和先进事迹,树立和宣传行业榜样,通过营造重视、关心和支持社区工作者的浓厚社会氛围,进一步提升年轻人对社区工作的社会认同感与职业荣誉感。另一方面,加强社会教育,树立职业“新标签”。加大对社区工作职业的正面宣传与社会教育,让社会公众清晰了解社区工作者职业的时代内涵与重要价值,使得年轻化、专业化、高学历成为社区工作者的“新标签”。与此同时,高校等教育机构也应加大社区工作相关专业或课程开设,探索校社合作、实践教学等模式,让社区工作有更多的“科班生”,助推社区工作者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