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基础研究处于科研链条的起始端,地基打得牢,科技事业大厦才能建得高。加强基础研究要突出其前瞻性、战略性和系统性布局,为创新发展提供基础理论支撑和技术源头供给。首先,要有前瞻眼光。要善于“高处”想好问题,“低处”找准问题,超前布局变革性的新技术,及早谋划、有的放矢。其次,要有战略思维。针对国计民生中的重大科学问题,从产业需求和实际应用出发,凝练重大的基础科学问题,开展基础性研究,加强底层技术攻关,满足国家战略需求。最后,要有系统观念。基础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教育发展、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之间形成良性系统循环。 深化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发挥好制度、政策的价值驱动和战略牵引作用。”首先,健全多元化基础研究投入机制。基础研究是公益性事业,政府公共财政投入是主体。我国企业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严重不足,因此,要稳步增加基础研究的财政投入力度,通过税收优惠等方式激励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鼓励社会力量捐赠、设立科学基金等多元化投入。其次,优化基础研究支持体制。完善基础研究项目的组织、申报、评审和决策机制,实施差异化管理和国内外同行评议,针对基础学科自身的特殊性,在经费拨发、日常管理、评判考核等方面形成与应用型学科有所区别的支持模式。再次,构筑均衡发展的高质量学科体系。学科均衡协调发展是实现基础研究重点跨越的重要条件。支持基础学科、重点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和薄弱学科发展,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优势学科。 建设基础研究高水平支撑平台。构建分工明确、定位合理、优势互补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同机制。首先,发挥国家实验室引领作用。探索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独立责任主体申请和承担国家科技任务的机制,支持其围绕孕育重大原始创新、推动学科发展和解决国家重大科技问题开展研究,发挥其引领作用。其次,布局建设基础学科研究和前沿科学中心。优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等骨干力量,差异化开展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基础研究的定位与布局。坚持问题和目标导向,吸引国内外一流基础学科和前沿科技人才进行合作交流,打造开放创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基础学科和前沿科技高地。再次,超前部署新型科研信息化基础平台。聚焦新一轮科技革命重大方向,瞄准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科学,超前建设科学数据中心,搭建新型科研信息化基础平台。完善科学数据开放共享的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最大限度发挥平台作用。通过项目合作、人才交流、学术研讨、共同攻关等多种方式,强化不同类型基础研究创新基地的协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