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人用人要丈量“标尺” “育材造士,为国之本”出自唐代文学家权德舆的《策问·进士》。意思是培育和造就人才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努力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中写道“我们学习中国历史上的吏治,目的是了解我国历史上吏治的得失,为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提供一些借鉴”。我们要把政治标准摆在首位,对照政治忠诚、政治定力、政治担当、政治能力、政治自律“标尺”选人用人。这样,选出的干部才能让组织放心、群众满意、干部服气。 丈量政治标尺,要选对党忠诚的干部。选好一个干部,就会激励一批干部,激发见贤思齐正能量。政治标尺就是第一标尺,政治关口过不了,其他方面再优秀、再有才华也要一票否决,挡在门外,坚决弃用。讲政治不是一句空话,在选任干部中要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了解干部,听取多方面意见建议,全面掌握干部的真实表现,特别是关键时刻、重大关头的表现出来的政治品质和政治能力,确保选出来的干部始终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 丈量事业标尺,要选人岗相适的干部。人无事业不立,党无事业不强。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出发,以事为先、因事择人,这是选好人、用准人的出发点。用人如器,各取所长,能把干部特长发挥出来。试想,如果不是让诸葛亮挥着鹅毛扇与他人斗智斗勇,而是让其舞着青龙偃月刀冲锋陷阵,恐怕历史上就不会有“三国”了。所以,选人用人很重要一点是“人岗相适”,否则不利于工作的推动。 丈量纪律标尺,要选守住底线的干部。“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如果贤良人才多,国家就治理得很好;如果贤良人才少,国家就治理得差。国家的兴衰在于人才多寡。干部只有守住做人、处事、用权、交友的底线,才能守住党和人民交给的政治责任,守住政治生命线,守住正确的人生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