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握法制思维之“三宝”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最多的思维方式之一便是法制思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 ,是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和基础。在法制思维多年来的渲染下,也存在着新时代关于法制的“三大法宝”:法制建设、法制保障、法制宣传。 坚持法治体系建设正确方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件大事能不能办好,最关键的是方向是不是正确、政治保证是不是坚强有力,具体讲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定性,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正确处理政治和法治、改革和法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关系,实行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体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因而,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加快形成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没有法治保障体系作为动力和规范,全面依法治国的“火车头”就开不动、跑不快甚至跑偏、脱轨。法治保障体系既是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支撑法治大厦的地基。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法治保障全过程。它关乎法治各环节的有序运行,为法治总目标的实现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需要看到,构建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亟须对各种制约因素进行系统梳理和逐一解决。 重视法治理论研究和宣传。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是法治建设的基础,法治建设需要坚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基础,而公民的法律素质则是其不可或缺的主体基础。法律素质作为公民的内在观念式和外在行为方式,不仅是公民作为“法律人”、“政治人”存在的标识,而且构成了公民作为依法治国主体的主体基础。要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落实到各法学学科的教材编写和教学工作中,推动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强烈家国情怀、扎实法学根底的法治人才。大到一个国家,小到某个区域,要实实在在地推进法治建设这一伟大事业的进程,就应当高度重视法治理论研究和宣传并且不断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素质。要总结我国法治体系建设和法治保障的经验,阐发我国优秀传统法治文化,讲好中国法治故事,提升我国法治体系和法治理论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