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跨越两省,从四川到陕西;“穿越”古今,古蜀道翠云廊、三星堆遗址、汉中市博物馆到天汉湿地公园。追古寻今间,昭示着坚定文化自信、保护生态文明是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 守护中华文脉,浇灌文化自信的大国“参天树”。中华民族具有自己历史悠久、内涵深刻、影响深远、绵延无绝、光辉璀璨的中华文化,这是我们的价值所在、精神内核,前行方向。民族的,即是世界的,失去了文化基石的民族便无法立足于世界。当今世界格局纷繁复杂,多元善变,在这紧要历史关头,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文化自信,既要张开怀抱拥抱世界,更要坚定不移保持民族本色;既要勇立潮头与时俱进,也要义无反顾尊古问道。循着中华文脉,把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记进内心、融入血液、刻在脑中,使其成为我们文化自信的不熄火焰、不灭基因,不败利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实基础。 传承千年回响,培育生态文明的历史“栋梁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与我国先哲“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思想同出一脉又豁然创新。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透射着历久弥新的生态文明观——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发展的千年大计。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走向新的历史文明、历史辉煌的必由之路。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继承已有生态文明智慧,发展千年生态文明理念,贯彻新时代新发展理念,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然后改造自然,在生态文明建设新征途中,要下定大决心、实施强力度、取得好成效。 建设美丽中国,画出生机无限的魅力“同心圆”。历史绵延文化自信,时代回响生态文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生态文明,相互映照、相互促进、不断创新,共同指向建设美丽中国。坚定文化自信,守护中华文脉,推进生态文明,一体三面、同宗同源。要充分利用客观文化宝库,让国宝、遗址、经典等文化承载活起来、会说话、易传播;要充分激发主观能动作用,让党员、群众、干部等文化主体学起来、动起来、用起来。客观存在与主观学习有机结合,文化自信和生态文明有机结合,先哲智慧与时代理念有机结合,画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最大“同心圆”,谱写中华民族的壮丽历史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