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坚持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头等大事,压紧压实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既要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强化耕地种植用途管控,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增加粮食产能储备空间;又要打好种业翻身仗,深入推进种业振兴行动,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推动市场与政府协调发力,调动和提升“两个积极性”。按照政策保本、经营增效总体思路,立足国情农情,统筹兼顾小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完善产销协作,强化利益补偿,构建粮食产销区域平衡机制。 合理利用多样化自然资源。森林、草原、江河湖海等自然资源是拓宽食物来源的重要渠道,但在开发利用中要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提升森林食物的供给保障能力,对我国森林食物资源存量、可开采量及开发潜力进行普查和研究,科学制定森林资源保护和开发规划,优化森林产品结构,因地制宜地发展种苗花卉、林下经济、林草中药材等生态产业。实施“藏粮于草”、“藏肉于草”战略,推进现代草业发展,保障草食畜产品有效供给。加强草原保护和修复,统筹利用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提高草原生态承载能力。适度调整畜牧养殖结构,逐步减少高耗粮型的猪禽养殖,增加草食型家畜养殖比例;实行以草定畜的养殖模式,积极推广先进草原养殖技术,提高草原生产力。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打造“蓝色粮仓”。稳定水产养殖面积,科学发展淡水网箱围栏养殖和大水面生态渔业;积极发展深远海养殖,推广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落实资源总量管理,优化近海捕捞结构;加强远洋渔业基地建设,加大优质海产品运回力度,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合理优化设施农业布局,科学谋划区域分布和建设规模,在保护生态和不增加用水总量前提下,探索科学利用戈壁、沙漠等发展设施农业。实施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聚焦粮食、蔬菜、猪禽、水产等重点品种,育秧、烘干、冷藏、物流等重点环节,因地制宜推进新建扩建和老旧设施改造提升。完善用地、用电、用水等配套优惠政策,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拓宽设施农业融资渠道,不断创新投融资模式,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吸引金融和社会资本进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