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大食物观是应对国内粮食紧平衡态势的重要部署。在国内资源、生态条件约束趋紧的背景下,我国粮食高位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随着我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升级,粮食直接消费量占总消费量的比重逐步下降,肉、蛋、奶等动物性食物的粮食间接消费量稳步增加。据《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3—2032)》预测,2027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将达到7.28亿吨,能够满足最低营养目标下的粮食需求,但距离满足中等和最高水平营养目标的粮食需求总量还有13.7%和24.5%的缺口,未来我国粮食供需紧平衡态势仍较为严峻。树立大食物观,开发生产多样化非粮食物,是减轻粮食供给压力、缓解供求紧平衡态势的重要部署。 树立大食物观是应对国际形势不确定性,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口粮和谷物基本可以自给,但油料、大豆、肉类和奶类等蛋白质食物较为短缺,对外依存度不断扩大。确保食物供给安全已经成为粮食安全的重要一环。利用国际市场已经不仅是品种调剂,而是保障国内供给的必然选择。但是,我国粮食及重要农产品进口来源地和进口通道运力分布均较为集中,极易受地缘政治和航运意外风险影响,增大利用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树立大食物观,开发多元化的食物供给渠道,是保障城乡居民食物营养需求、提升食物供应链韧性的重要战略布局。 树立大食物观是应对我国资源禀赋约束,实现食物供给可持续的重要保障。我国有34.6亿亩森林,有数以万计的森林蔬菜、果树、油料、动物等食品资源;我国是全球第二大草原大国。草原不仅可以供给优质的畜产品,还可以提供重要的种质资源,草地农业能够供给的能量或蛋白质更是数倍于耕地农业;我国还有内陆2700万公顷的淡水养殖基地和近海4.73亿公顷的海水养殖空间,是全球最大的水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为改善居民膳食结构作出了突出贡献。树立大食物观,将食物来源从传统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是持续提升食物供给能力、破除资源环境硬约束的重要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