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建立对外传播话语体系。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求,“要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思想,更加响亮地提出中国主张”。话语体系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要提高国际传播的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机、尺度与效果,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要阐释好中国形象的时代本质,运用多元的传播载体,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融入其中,通过内在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来对国际社会产生出无形的影响力;要将“中国历史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通过引人入胜的方式给人启发,循循善诱的方式让人理解。 进一步健全多主体、立体式的大外宣格局。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传播技术进步和媒介形态的演变,国际传播工作也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要构建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传播生态,关注突飞猛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对信息生产、内容生成以及舆论形态带来的冲击。要创新叙事逻辑和呈现方式,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和新表述,从话语方式、传播形态、传播本领等方面入手,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要在乐于接受和易于理解上下功夫,让更多国外受众能够入耳入心,感同身受,形成共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