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系统性,完善党领导的青年理论武装体制机制。青年时期是人的成长,尤其是心智成长变化最明显的时期。相应的在青年的思想变化上呈现出承续性、阶段性和差异性特点。具体来说,中学时期不同于大学时期,学生阶段不同于工作之后,但总的来说是一脉相承、逐步变化的。从青年成长的这一特点来看,青年理论武装要从整体上统筹,既不能简单化、只用一套方案,也不能各自为营,缺乏理论教育的连贯性和进阶性。新时代要在增强青年理论武装的系统性上持续发力,系统化、分众化部署安排青年不同成长阶段、不同职业群体的理论武装工作。在教育主体上,强化各级党组织、共青团、党校、大中学校等的主体责任和协同配合;在教育方式上,既要注重差异化教育,又要注重跟踪式培养;在教育手段上,针对大中学校的青年学生要突出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针对国企、农村、社会组织等各领域青年要重视常态化理论宣传、阶段性集中教育培训的引导作用。此外,还要不断创新青年理论武装工作机制,及时把像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等一些经过实践检验、成效突出的方式方法用政策、制度予以确立和推广。 突出实践性,引导青年在实践中自觉成为党的理论的信仰者和践行者。青年的思维最为活跃,处于信息大爆炸时代的新时代青年思维更为活跃。对于党的理论,青年并不会仅仅因为书本结论就自觉地坚定认同和信仰,往往更加关注理论的实践成效,把实践成效作为他们要不要认同、要不要信仰的评判依据。此外,马克思主义政党强调理论的实践性,认为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脱离是有害的,坚决反对“本本主义”,要求青年理论武装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如列宁曾指出:“离开工作,离开斗争,那么从共产主义小册子和著作中得来的关于共产主义的书本知识,可以说是一文不值,因为这样的书本知识仍然会保持旧时的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如果我们只求领会共产主义的口号,那就更危险了。我们若不及时认清这种危险,不用全力来消除这种危险,那么50万至100万男女青年这样学了共产主义之后,将自称为共产主义者,这就只会使共产主义事业遭到莫大的损害。”因此,新时代的青年理论武装工作一方面要向青年理直气壮讲清楚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用详实具体的实践成就证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想伟力和实践伟力;另一方面要建立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引导青年深入社会,在实践中领会和掌握党的科学理论,进一步加深对党的科学理论的理解、认同,更加坚定新时代青年的理想信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