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课堂上的老师常说这样一句话:“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年少的我,未必能领会其中深意。如今年岁渐长,身处飞速发展的新时代,有幸成为社区工作的一员,对担当,对作为,有了一些想法。 一、工作要主动 社区,跟老百姓的关系密切,是老百姓的8小时外生活圈。对社区,老百姓的期望或许也就那么几点,小区硬件好一点,环境美一点,社区的服务种类多一点,邻里关系暖一点。而跟每家每户密切相关的社区工作,也是百姓最为关注的。这就需要社区工作者立足本职,主动作为,从百姓角度出发、想百姓之所想,不仅贴心更加暖心。 二、工作要有激情 如果把满足大多数社区居民的普遍需求设定为工作目标,心里就要有一股激情,脑子里就要装着问题,社区的痛点、难点在哪里?怎样完善社区功能、拓展服务内容?怎样提升居民的满意度?这需要社区工作人员的有更强的服务意识,一腔热情加上细致的工作,畅通和居民的沟通渠道,把问题看得更准一些。 三、工作要踏实 做好社区工作,也是对社区工作作风、工作积极性的一个检验。社区虽小,工作却不少,要开展好社区工作、更好地服务百姓,需要工作人员创新思维、主动作为,不能安于现状。要打好为民服务的基础,主动抓好社区硬件、软件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主动“走下去”,走到居民家中,多了解居民所想所需,多征求居民对社区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的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作为上级部门,也要激励社区工作者担当作为,不仅是“方法论”更是“世界观”,不仅“管当前”更是“谋长远”,不仅“医头脚”更是“治根本”。这对新时期社区工作者管理工作指明了新方向,需要组织人事部门紧紧抓住影响干部积极性的关键症结,不断强化正向激励,注重补好“三不足”,着力破解“三不为”的困局。 注重补担当之不足,给“不敢为”的社区工作者搭台子。注重补动力之不足,让“不愿为”的社区工作者有奔头。“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是造成“不愿为”的主因,对此要鲜明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注重在改革发展主战场、经济建设第一线、社会治理最前沿考察识别,释放“有为才有位”的信号。注重补能力之不足,使“不会为”的社区工作者有本领。眼界不宽、办法不多、接受能力不强等普遍性问题是造成干部“不会为”的主因,针对“本领恐慌”需多措并举补齐思维和能力上的短板。强化专业化能力培训,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有针对性地安排党专题培训,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提升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强化年轻社工实践历练,选派有潜力、有前途、有志向的年轻人挂职锻炼,在工作实践中锤炼党性、增长才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