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人才素质能力,明确德才兼备的根本标准,全面提高自主培养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这就明确了人才素质能力现代化最根本的标准——德才兼备,做到这一点需要全面提高自主培养质量。当今世界人才的竞争,首先是人才培养的竞争。中国是一个大国,对人才数量、质量、结构的需求是全方位的,满足这样庞大的人才需求必须主要依靠自己培养,提高人才供给自主可控能力。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战略系统集成、协同发力,形成培养人才的接力组合拳,是提高自主培养质量、实现人才素质能力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应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发挥高校培养人才的主阵地作用,重点聚焦解决基础研究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问题。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突破常规、创新模式,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育。探索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师培养体系,努力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 坚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营造良好人才创新生态环境,包括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和智能化的发展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这是做好人才工作的社会条件。必须积极营造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社会环境,公正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待遇适当、保障有力的生活环境,为人才心无旁骛钻研业务创造良好条件,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实现人才强国,需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建设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良好发展环境。创新人才是支撑现代化建设的核心问题。着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应营造良好人才创新生态环境,充分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通过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的示范作用,营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人才创新生态环境。人才创新生态环境需要政府积极发挥政策扶持、公共服务和监管作用。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全力维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