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青少年时期受到的启蒙和教育,对一生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让中华文明深深烙印在青少年思想认知中,必将助力他们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努力。中华民族要继续前进,就必须根据时代条件,继承和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优秀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曾以“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八字箴言,鼓励年轻一代珍惜韶华,潜心读书,弘扬优秀文化,坚定理想信念;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他倾听学生们伴着古筝乐曲朗诵《弟子规》和《少年中国说》,希望青少年多从经典作品中汲取营养;在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区,他谆谆告诫青年学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同一座宝藏,一旦探秘其中,就会终生受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就要教育引导他们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从中汲取思想智慧、增进文化自信。优秀传统文化蕴涵丰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观念很有益处,他是青少年道德建设的重要思想养分。 中国传统文化在五千年的文化沉淀过程中,为我们民族积淀了丰富的民族文化素材,主要体此刻汉字、传统精神、传统图形、水墨意境、传统手工艺等各个方面。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底蕴体现的淋漓尽致,我们随处可见的中国古典建筑、太极图纹、画像石、金石篆刻、蓝印花布、木刻插画、脸谱文化、民间剪纸、装饰纹案、书法文字等。都是最能反映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它是一种既有高品位的中国文化内涵,又有贴合世界当今潮流的崭新样式。如果真正了解了这些艺术形式就能反映出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精神。我们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发扬光大。青年强则国家强。在奋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要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武装、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增强他们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增添强大精神动力和可靠后备力量,把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推向新的高度。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与世界接轨的渠道,同时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这是我们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一种反思,甚至能够说更是一种职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