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把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并在百余年奋斗历程中传承弘扬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了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和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民族复兴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1940年,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国家和民族要自立自强,文化自信是基础。有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不仅决定着文化自身的繁荣发展,而且关系到国运兴衰、民族沉浮。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正是有了这种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才形成了深厚的文化根脉和独特的文化优势,获得了坚守正道的定力、砥砺前行的动力、变革创新的活力。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深刻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推进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和重大成就,强调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这意味着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把宣传、教育、引导和服务群众结合起来,鼓励人民参与文化创新创造、依法参与国家文化治理,做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扩大优质文化供给,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制度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一项根本制度,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在国家现代化事业总体布局中,文化建设越来越被提升到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 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汇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不断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华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