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重大生态问题。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受影响人口最多、风沙危害最重的国家之一。经过40多年不懈努力,我国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重点治理区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但我国沙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程度重、治理难的基本面尚未根本改变,加之全球气候变化等新的挑战又接踵而至,荒漠化防治依然面临着严峻挑战。 强化问题导向,做好顶层设计。我国荒漠化区地域辽阔,从极端干旱的荒漠到半湿润的森林草原,包括荒漠、荒漠草原、草原和森林草原,类型多样,区域之间差异显著,区域之间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不同,生态环境治理的重点与路径也不尽相同。哪些区域适合歼灭战、哪些区域适合采用攻坚战和阻击战?需要基于区域资源禀赋以及生态环境问题,做好顶层设计,因地制宜,分区施策。 根据我国荒漠化石漠化实际情况,可将全国荒漠化石漠化地区划分为五大区域,针对各区不同特点,采取不同防治措施。风沙灾害综合防治区,主要采取封沙育林育草、飞播造林种草、人工造林种草、兴修各种水利设施等综合措施,保护和恢复林草植被;黄土高原重点水土流失治理区,主要以流域为治理单元,采用林农水措施综合治理,恢复和增加植被;北方退化天然草原恢复治理区,主要是保护好现有林草植被,加强草原鼠虫灾防治,提高草场的载畜能力,恢复草原生态平衡;青藏高原荒漠化防治区,主要是保护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区,以封育保护为主要措施,恢复植被。 “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要求人们在生态环境治理中更加注重统筹兼顾。长期以来,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存在各自为政、九龙治水、多头治理等问题。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只管护田,就很容易顾此失彼,生态就难免会遭到破坏。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旨在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各管一摊、相互掣肘,而是通过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 发扬“右玉精神”,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三北精神、塞罕坝精神、右玉精神、当代愚公精神……这些“绿色精神”,造就了阻挡风沙的屏障,也成就了中国精神的高地。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从焦裕禄栽下的泡桐,到谷文昌种植的木麻黄,再到杨善洲最喜爱的雪松,一棵棵树装点了关山万千重,也让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谱熠熠生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