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正值世界环境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巴彦淖尔参加一个在他心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要会议——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看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场景,看到了这颗焕然一新的“塞外明珠”。 回顾历史,我国的环境保护变迁史就是一部环境战略与策略发展改革史。建国后,为了大力推进国家的发展,我们不断发展第一产业,在那个对于环保一知半解的年代,靠着党和人民的不断“流汗”和对环境的破坏,我们不断的创造历史、再创新高。1972年,在周总理的关心推动下,我国参加了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环保的概念逐渐在党内“生根发芽”,组织认识到了我国严重的环境问题,以及环境问题对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影响。随着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的召开,我国环保工作的大幕缓缓拉开......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环境保护开始步入依法管理的轨道;1994年,国务院通过《中国21世纪议程》,将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中国积极参加多边环境谈判,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务实合作的精神参与全球环境治理;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党的十八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写入《党章》,这是国际上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一个政党特别是执政党的行动纲领中;2020年,我国郑重承诺力争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 万事万物从来都是破坏容易重建难,为了国家的长远发展,为了能让子孙后代都能看到绿水蓝天,无数共产党员用一生奋斗在环境治理的第一线:宁夏“治沙英雄”王有德,甘肃八步沙林场“六老汉”,塞罕坝林场望海楼的护林员夫妇……正因为无数平凡的他们,以尺寸之功积累千秋之利,创造了世界上最大人工造林面积的“三北”绿色奇迹。在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口号,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投身防沙治沙的浪潮之中,以身为钉,将绿色牢牢钉在了三北地区,也唯有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的新一代的不懈努力,才能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的一个又一个新奇迹!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这句话的背后,还有一句话:“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在党的带领下,中国会负起责任,在生态环境保护之路上坚实的走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