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6月2日上午,在北京举行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来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追求;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坚持一切文化活动都要与时代主题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既顺应当代社会发展进步要求,又符合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始终保持中华文化特色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 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贯彻到创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成果的全过程。 习近平强调,要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健康文化市场,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依法规范和引导各类文化活动。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强对外宣传,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和话语权打造。要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作者:刘佳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