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政绩相关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牢正确政绩观指明了方向,树立了标杆。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党员干部们都应认真学习并深刻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抑制住大干快上的冲动,甘于沉下心、俯下身投入现代化建设,脚踏实地做出更多惠及人民、造福百姓的政绩。 以“国之大者”为初心,坚持“人民至上、为民造福”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为老百姓办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党员干部们始终都应把人民置于优先地位,站在人民的角度设身处地考虑问题。如果一项工作能给广大人民带来好处,即便实施的过程再复杂困难,都应该想方设法去开展。而倘若一项工作看起来微不足道,只能使个别人受益,也同样值得牵挂于心并加以落实。只要能为人民办实事,赢得老百姓的口碑,那就是出色的政绩。 以永续发展为目标,追求“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境界。“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既是“乘凉人”,享受到了新中国自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步入新时代的多项发展成果;我们也要当“栽树人”,接续奋斗,努力拼搏,让子孙品尝到我们这一代种下的累累硕果。我们要怀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境界和历史担当,抛弃急功近利的思想,酝酿一股“闷声干大事”的劲儿,追随新发展理念这根“指挥棒”,在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这一前提下,划定长远目标,真抓实干,勇于实践,真正做到泽被后人。 以党性锤炼为保障,修养“克己奉公、两袖清风”的品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起决定作用的是党性。”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强调了党员干部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工作中紧扣一个“公”字,要有“大公无私”的宽广胸襟,摒弃私欲,一心为民,将个人理想融入社会理想,把社会利益摆在个人利益之上;生活中崇尚一个“廉”字,不畏“箪食瓢饮”的简陋环境,秉持“不改其乐”的积极态度,默默奉献,于低调的付出中收获特别的幸福。党员干部们要边干边学,不断为自己“加油充电”积蓄能量,持续强化党性锤炼,提高精神境界,努力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不平凡的业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