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如何充分发挥调查研究对谋划工作、科学决策的辅助作用,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中有精到论述,“各级领导干部在调查研究工作中,一定要保持求真务实的作风,努力在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上下功夫”。深、实、细、准、效”,短短五个字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和方法论意义。“深”,就是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到田间地头去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实”,就是作风要实,轻车简从,真正做到听实话、摸实情、办实事。“细”,就是要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掌握全面情况。“准”,就是要善于分析矛盾、发现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规律性的东西。“效”,就是要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办法,做到出实招,见实效。 坚持“深、实、细、准、效”的调研要求,就是要求全体党员要从我们正在做和将要做的实际工作出发,把情况摸清楚,把群众所思所盼摸清楚,坚决摒弃“蜻蜓点水”式调研、“钦差”式调研、“被调研”、“嫌贫爱富”式调研,真正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真正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各级党员干部在调研过程中必须做好表率,当好“头雁”,恪守纪律,切实推动全党形成崇尚实干、力戒空谈、精准发力的良好风尚,确保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地生根。 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大党的政治本色,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习近平总书记如是言、如是行,正是这一传统的践行者和表率。在延安梁家河,他带领父老乡亲赤脚站在冰水里修淤地坝,建设全省第一个沼气化村;在河北正定,他住在办公室,吃在大食堂,总是骑着自行车往乡下跑,深入到老百姓当中拉家常、问寒暖;在浙江主政,他“跑遍了浙江的山山水水,也跑深了与浙江广大干部群众的真切感情”。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践行“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的庄严承诺,习近平总书记几乎走遍全国特困地区,从高原到丘陵,从红土地到黄土地,从“贫瘠甲天下”的甘肃定西到白雪覆盖的四川大凉山深处。可以说,正是总书记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才有了符合实际、揭示规律的理论思考、战略思考,才提出了切实可行、有效管用的方针政策,从而引领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