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末,全国人口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出现1961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如果说1961年的人口负增长是由自然灾害等外部冲击引发的外生性负增长,这一次人口负增长则是受长期低生育率和预期寿命延长驱动的内生性负增长,这意味着我国人口负增长将进入常态化时期。 人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人口负增长出现于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起步期,形成了与改革开放后经济高速增长期截然不同的人口条件,从人口数量快速增长转向人口总量不断缩减和人口结构加快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将带来长远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从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来看,少子化是比老龄化更严重的问题,其不仅关乎人口,还关乎经济,关乎国家未来命运。从某种程度上说,少子化会影响人口和劳动力供给的平衡。生育率低了,少年人和青年人就会少了,这会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劳动力供给、人力资源供给,也会相应地影响较大规模的人才培养。人口再生产如果不可持续,也会影响到消费的增长。而且,少子化会进一步加剧老龄化问题,并与老龄化一起形成“并发症”。如果少子化现象变得严重,在教育领域将会引发一系列冲击。 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对于政府来说,就是要通过完善公共服务保障体系,搭建良好的生育养育环境,改变家庭生育养育决策函数的相对价格。为此,政府需要做的不仅仅是建立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托育服务体系等,还要在就业制度(尤其是女性就业制度)、弹性退休制度,及各领域的市场化改革方面,进行匹配性的制度调整,以降低生育、养育及人口高质量发展的行政成本和机会成本等,真正有效降低家庭生育养育的相对价格,以及营造人尽其才的发展环境。 重视人才培养,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劳动力综合素质的提升,特别是现在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只要培养出越多的高素质人才就会实现我国经济的更加高质量的发展。我国劳动力总量的减少,就要求现有的劳动力要创造出更多的价值才能抵消人口红利优势不再的缺失。这就要求国家深化教育改革,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首先是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为青少年之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是对高等优秀劳动力的培养,增加各个机构科研的投入,不断激发优秀人才的创新能力,进而提升我国整体的创新能力;最后,也不能忽视对职业技术学校的投入,有些学生由于各种原因不能进入到大学学习,应该为这部分人提供充分的技能培训,让他们成长为企业和国家所需要的技术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