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回复: 0

用一生书写的科学与家国史诗 ---追忆杨振宁先生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68

主题

0

回帖

266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266
发表于 昨天 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5年10月18日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一颗跨越世纪的科学巨星悄然陨落,却为人间留下了照亮未来的璀璨光芒。
以智慧叩响真理之门。“继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20 世纪物理学的卓越设计师”,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的这句评价,恰是杨振宁学术生涯的精准注脚。1954 年,他与米尔斯提出的 “杨 - 米尔斯规范场论”,犹如一把钥匙打开了粒子物理的神秘大门,其理论深度比肩麦克斯韦方程组,此后数十年间,竟直接或间接催生了多个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现代物理的重要基石。1956 年,面对 “θ-τ 之谜” 的困局,他与李政道突破 “宇称守恒” 的权威定论,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提出全新假说;当吴健雄先生通过实验验证这一猜想时,整个物理学界的认知被彻底改写,那一年,杨振宁仅 35 岁便站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从粒子物理的微观世界到统计力学的复杂体系,他的研究如星群密布,每一项都照亮了科学探索的前路,更以实打实的成就,打破了中国人难登顶尖科学殿堂的偏见。​
以坚守诠释治学真谛。“做东西刚开始不要取巧,老老实实地弄熟了,才能谈到巧”,杨振宁的治学格言影响了无数后辈。即便百岁高龄,他仍深夜演算物理问题,90 岁时为更精准地呈现研究成果,他主动学习计算机绘图软件,亲力亲为探索未知。2003 年定居清华后,82 岁的他坚持每周四次为新生讲授基础物理课,课堂上深入浅出的讲解、课间耐心细致的答疑,让学生们读懂:真正的 “大先生”,从不会因成就卓著而轻视基础,更不会因年岁已高而停下探索的脚步。
以赤心守望故土发展。“我这一生,最重要的选择之一,就是晚年回到祖国。” 杨振宁先生的赤子之心,跨越山海,从未改变。1971 年,在中美关系尚未正常化的年代,他冲破重重阻碍回到祖国访问,成为中美学术交流的破冰者。2003 年,他正式定居清华园的“归根居”,捐出积蓄与工资筹建清华高等研究院,亲自登门邀请姚期智、王小云等顶尖学者回国效力,一心要打造 “中国版普林斯顿”,为祖国培养顶尖科技人才。他说自己这辈子最自豪的不是获得诺贝尔奖,而是“用我的努力,增强了中国人的自信心”。这颗赤子之心,让他与祖国“共同途”的承诺在岁月中愈发坚定。​
杨振宁先生带着对科学的执着、对故土的牵挂悄然远行。从清华园的少年到诺贝尔领奖台上的华人骄傲,从规范场理论的奠基者到归根故土的耕耘者,他用一个世纪的旅程,在人类科学史与民族复兴路上刻下不朽印记。先生虽逝,精神永存。





上一篇:关于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的心得体会
下一篇:整治形式主义 切实为基层减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投稿必读
1、任何抄袭文章禁止投稿,所有稿件必须原创,一经发现文章涉嫌抄袭,全网通报,并且永久拉黑
2、机动记者组即单位账号,在为本单位同事投稿时,务必确认该稿件是原创,如非原创本网将依法协助原著作者追究法律责任,并全网通报
3、独家专投版块稿件,均默认为作者只投稿时评在线一家,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4、请各位作者自觉遵守相关法律。 5、时政评论只能投稿到独家专投区,请勿投稿到其它任何板块,新闻稿件请投稿到新闻板块专区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绿益添商城 ( 渝ICP备16004013号-3 )

GMT+8, 2025-10-25 10:42 , Processed in 0.185117 second(s), 4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