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风正则事业兴,基层轻则干劲足。只有以过硬作风破除工作壁垒,以精准减负释放基层潜能,才能让基层干部卸下“包袱”、扛起“责任”,在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赛道上轻装上阵。 以思想破冰为帆,校准作风“指南针”。思想偏差是作风涣散的根源,也是基层负担叠加的诱因。要把理论学习与作风建设深度融合,通过“案例教学+专题研讨”模式,引导干部破除“重痕迹轻实绩”“重汇报轻落实”的惯性思维,摒弃“躺平”“甩锅”等消极心态。同时,以典型引路树标杆,宣传扎根基层、务实干事的先进案例,让“为民、务实、清廉”的理念融入思想、指导行动,从源头拧紧作风“总开关”。 以问题整治为刃,斩断负担“连环锁”。基层负担多源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层层加码”。要聚焦“会议多、文件繁、检查频”等突出问题精准发力,能整合的会议不重复召开,可精简的文件不冗余下发,非必要的报表不反复填报。建立“基层提需求、上级定方案、群众评效果”的减负机制,让基层干部直接参与“负担清单”梳理,确保减的是无效消耗,留的是干事时间。 以制度织网为盾,筑牢实干“防护墙”。作风建设需长效保障,基层减负要制度护航。一方面,优化考核评价体系,将“群众满意度”“项目推进度”作为核心指标,取消“唯材料、唯数据”的考核标准,让干部从“迎检备考”中解脱;另一方面,健全减负督查机制,定期开展“回头看”,对“变相增负”“减负反弹”等问题严肃追责,以制度刚性确保作风不松、减负不减。 以为民实干为尺,检验减负“成绩单”。减负不是“减责任”,而是为了更好地“扛使命”。要引导干部把减负腾出的时间用在“走村入户听民意”上,用在“破解难题促发展”上,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农业生产需求,走进社区楼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以“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实际行动,把作风建设成效、基层减负成果,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福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