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除形式主义虚壳,激活基层实干引擎 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是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然而,形式主义这一顽疾,却像一层厚重的虚壳,裹住了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消耗了为民服务的精力。整治形式主义,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是要直击痛点、精准发力,撕掉虚架子、拿出实招数,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在办实事、解民忧上。 一、文山会海:压弯基层的无形重担 上午开三个会,下午写四份材料,晚上还得改汇报 PPT,这是不少基层干部的日常写照。曾几何时,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成了部分工作的标配:一份上级文件刚到,基层就要忙着抄作业式制定配套方案;一个会议刚结束,另一个部署会、推进会又接踵而至。有的会议内容重复、空话套话连篇,半天下来没说清具体任务;有的文件动辄数千字,层层转发后却与基层实际脱节,成了睡在抽屉里的摆设。 整治文山会海,就要敢拿手术刀。一方面,给文件瘦身,推行短实新文风,除综合性工作外,专项文件严控字数,杜绝穿靴戴帽;另一方面,给会议消肿,实行会议计划管理,能合并的绝不单独开,能视频开的绝不集中开,让基层干部从会场回到现场,把听会的时间用来走访群众,把写材料的精力用来解决问题。 二、痕迹主义:困住实干的表面文章 照片拍了没?表格填了吗?笔记写够了吗?在一些地方,留痕成了工作的硬指标,仿佛只要有照片、有表格、有笔记,工作就做到位了。有的干部下基层,不是先问群众需求,而是先找拍照角度;有的村卫生室,墙上贴满了各种制度牌,却连群众常用的药品都备不齐;有的扶贫档案厚如砖,贫困户的实际困难却没解决几个。 痕迹不等于实绩,留痕更不能留虚。整治痕迹主义,关键要转变评判逻辑:督查检查时,不盯着纸质台账看,多到田间地头问;不把开会发文当成绩,多以群众笑脸为标准。让基层干部从造痕迹中解脱出来,把功夫下在干实事上,用实实在在的成效代替漂漂亮亮的表面文章。 三、指尖负担:缠扰干部的隐形枷锁 如今,不少基层干部的手机里,装满了各种工作 APP、微信群,比如党建群、扶贫群、防疫群、消防群等。有的群一天要发几十条通知,有的 APP 每天要打卡、签到、填数据,甚至半夜还会收到紧急任务。这些本应方便工作的指尖工具,渐渐变成了指尖负担,干部们白天忙着看手机,晚上还要回消息,连与群众面对面交流的时间都被挤占。 给指尖减负,就要斩断过度连接。一方面,清理整合重复的 APP、微信群,能合并的合并,能注销的注销,避免一个工作一个群;另一方面,明确工作通知的发送时间,杜绝深夜催报、凌晨安排,让基层干部的手机回归工具属性,而不是变成捆绑枷锁,让他们有更多时间放下手机、走进群众。 四、借调乱象:抽空基层的人才空心 刚培养好的年轻人,又被上级借调走了;村里就剩两个老党员,活儿根本干不过来。近年来,上级机关借调基层干部的现象屡见不鲜,有的以跟班学习、交流锻炼为名,变相长期借调;有的借调干部只干跑腿打杂的活儿,不仅学不到真本领,还让基层陷入人少事多的困境。基层本就人才紧缺,频繁借调更是让基层雪上加霜,成了空心化的薄弱环节。 规范借调行为,就要守住基层底线。上级机关要坚决杜绝向县及以下单位借调干部的行为,从市及以上单位借调也要按需从严,不搞拉壮丁式借调,更不把基层当人才储备库。让基层干部留得住、干得稳,才能筑牢基层工作的人才根基,让基层有足够的力量服务群众、推动发展。 整治形式主义,从来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需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唯有持续向文山会海、痕迹主义、指尖负担、借调乱象等问题亮剑,才能破除形式主义的虚壳,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让形式主义退潮,让实干精神升温,基层的天地必将更广阔,群众的日子必将更红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