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石,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在这片与民生冷暖直接相连的田野上,工作的成效如何,不仅取决于政策的优劣、资源的多少,更取决于社区工作队伍的作风。作风,是思想的体现,是行为的镜像,是凝聚人心的纽带,更是攻坚克难的利器。因此,加强作风建设,绝非虚功,而是夯实社区工作根基、提升治理效能的根本所在。 一、作风是“风向标”,引领民心向背 社区工作千头万绪,其核心是做“人”的工作。居民对党和政府形象的直观感受,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与社区工作者每一次的接触、每一次的沟通、每一次的问题解决。社区工作者的作风,就是最直观的“风向标”。 务实高效的作风,能赢得信任。 当居民反映问题时,社区工作者是推诿扯皮、“研究研究”,还是立即到场、快速响应?这其中的差别,直接决定了居民对社区的信任度。一个及时修复的路灯、一个迅速解决的漏水纠纷,其带来的正面效应远胜于十句空洞的口号。只有将“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作风落到实处,用解决问题的实效说话,才能积攒起宝贵的公信力。 二、作风是“金刚钻”,专揽治理瓷器活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治理面临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多元利益的平衡、老旧小区的改造、复杂矛盾的调解、精细服务的提供。没有过硬的作风,这些“瓷器活”根本无法完成。 勇于担当的作风,能破解难题。 社区工作矛盾集中,常常是“芝麻绿豆”的事,却关乎千家万户的和谐。面对难题和矛盾,是绕道走、向上交,还是敢于直面、善于化解?这考验的是担当精神。具备担当作风的社区团队,不会回避问题,而是会主动揽责、牵头协调、一抓到底,在破解一个个具体难题中提升治理水平。 三、锤炼过硬作风,需常抓不懈、久久为功 作风建设并非一劳永逸,它是一项需要常抓不懈的系统工程,必须融入社区工作的日常,形成长效机制。 首先,要筑牢思想根基。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宗旨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深刻理解“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从思想深处树立起全心全意为居民服务的价值观,这是优良作风的“源头活水”。 其次,要健全制度保障。 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需要靠制度来约束和规范。要建立清晰的岗位职责、明确的服务标准、畅通的居民反馈渠道和严格的考核监督机制。将作风表现与评优评先、晋升晋级挂钩,让“混日子”的没有市场,让“敢作为”的得到激励,用制度的刚性力量塑造优良作风。 再次,要坚持以上率下。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社区书记、主任等“关键少数”的作风,直接影响着整个团队的风气。领导干部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用自身的模范行动,带出一支作风过硬、能打硬仗的社区铁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