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委会打交道的都是街坊邻居,办的都是家长里短的实在事。八项规定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咱们工作人员每天开门办事的 “规矩绳”,从接待居民到处理问题,从花钱办事到日常作风,都得照着这个规矩来,才能让大伙信任。 先从 “学明白” 开始,把规矩刻在心里。不用搞复杂的理论课,每周抽个午休时间,大家坐在一起聊聊天 —— 说说八项规定里 “不搞形式主义”“为民办实事” 到底啥意思,再结合平时工作里的小事琢磨琢磨:比如上次居民反映楼道灯坏了,咱们是不是及时去修了?有没有拖延应付的情况?也可以把以前听说的 “因为图省事、没按规矩来,最后办砸事” 的例子拿出来聊聊,警醒自己别犯类似错。这样学下来,大家心里都清楚:咱的工作就是为居民解决麻烦,不能搞虚的、耍滑的。 再到 “干实事” 上,把居民的事当自家事。每天早上一开门,先来的可能是张阿姨说 “楼下垃圾桶满了”,或是李师傅反映 “老旧车棚漏雨了”。这时候别嫌事小、别推责任,拿出个小本子记下来,当天能解决的绝不拖到第二天。比如垃圾桶满了,马上联系保洁员来清运;车棚漏雨,先去现场看看情况,再协调维修师傅尽快处理。遇到像 “小区老人不会用智能手机挂号” 这种普遍问题,就组织工作人员上门教,或者在居委会门口摆个小摊子,手把手帮老人操作。咱们走街串巷时,别光想着 “完成任务”,多跟大爷大妈唠唠,问问他们还有啥不方便的,把这些 “小麻烦” 都解决了,就是落实八项规定最实在的样子。 还要改 “坏作风”,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以前可能存在 “开个会就算部署工作”“填一堆表格就算完成任务” 的情况,现在得彻底改过来。能在现场解决的事,就别开会扯皮 —— 比如商量小区绿化修剪,直接到绿化带边上,看看哪些树该剪、哪些地方要补栽,当场定好时间、分工,比在办公室开会管用多了。台账也不用搞那么复杂,居民反映的问题、处理结果,简单记清楚就行,不用反复抄、反复改。咱们把省下来的时间,多去小区里转一转,多帮居民跑几趟腿,比啥都强。比如之前统计小区独居老人信息,不用让老人一个个来居委会填表,工作人员带着表格上门登记,既省了老人的事,也能顺便看看老人家里有没有需要帮忙的地方,一举两得。 最后靠 “常监督”,让规矩一直立着。咱们的工作居民都看在眼里,所以得把事办得明明白白。比如居委会花了多少钱修路灯、买垃圾桶,都要在小区公告栏贴出来,让大伙知道钱花在了哪儿;处理居民反映的问题,进度怎么样、结果如何,也要及时跟居民反馈,别让人家 “问了白问”。也可以找几位热心居民当 “监督员”,平时他们发现咱们工作有不到位的地方,比如办事拖延、态度不好,随时能提意见。咱们每周也开个小会,互相提提建议:比如 “上次处理漏水问题是不是慢了点”“接待居民时是不是语气不够耐心”,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才能一直保持好作风。 对居委会工作人员来说,八项规定不是 “高标准、严要求” 的 “硬指标”,而是每天工作的 “家常菜”—— 把居民的小事办实、把实在事办好,不偷懒、不耍滑、不搞虚的,就是把八项规定落到了实处,也才能让街坊邻居觉得 “居委会靠得住、信得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