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10 月 17 日的钟声敲响,我们迎来第十二个国家扶贫日。这个与国际消除贫困日同频共振的日子,既是对脱贫攻坚伟大成就的庄重回望,更是对乡村振兴新征程的有力动员。从 2014 年国务院批复设立首个扶贫日至今,十余载深耕细作,中国减贫事业已从“决战决胜”迈向“长效巩固”,在广袤大地上书写着属于人民的幸福答卷。 扶贫日的设立,本身就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诺。正如习总书记所言,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个纪念日以制度之名,凝聚起“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群众主体”的强大合力,让“扶贫济困”从传统美德升华为全民行动。从首个扶贫日人民大会堂的动员部署,到如今“万企兴万村”的蓬勃实践,扶贫日早已超越了纪念符号的意义,成为展示中国减贫智慧、激活社会帮扶潜能的重要平台。 如果说过去的扶贫日聚焦于“啃硬骨头”的攻坚之力,如今的纪念日则更凸显“谋长远”的发展之道。农业农村部近期出台的27条措施,从“树牢勤劳致富导向”到“拓宽农户增收渠道”,清晰勾勒出巩固脱贫成果的新路径。在云南怒江,“以奖代补” 政策让种植草果的农户干劲十足,昔日“等靠要”的心态被“多干多补”的热情取代;在甘肃定西,劳务品牌培育让“陇原妹”、“牛肉面师傅”成为增收名片,年务工收入稳步提升。这些实践印证着扶贫思路的深刻转变:从“输血救急”到“造血赋能”,唯有激活内生动力,才能筑牢防返贫的根基。 防返贫底线的筑牢,彰显着扶贫工作的温度与精度。如今的扶贫日,我们更关注那些“易返贫”的风险点:通过大数据监测系统实现“早发现、早干预”,用农业保险为农户撑起“防护网”,靠公益性岗位保障弱劳力就业。在河南兰考,高标准农田建设让旱涝保收成为现实;在贵州黔东南,冷链物流设施打通农产品出山路。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破解了脱贫地区的发展瓶颈,更铺就了可持续发展的通途。 站在新的时间节点回望,扶贫日见证着中国减贫事业的历史性跨越。截至2021年,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中国特色扶贫道路的成功实践,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方案。但我们深知,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仍是持久战。这需要我们始终保持攻坚姿态,让帮扶政策更精准、发展路径更清晰、群众参与更主动。 扶贫日的钟声,是回望更是召唤。它提醒我们,减贫事业没有终点,共同富裕的征程仍需奋进。当勤劳致富的导向深入人心,当县域产业的根基愈发牢固,当社会力量的参与更加广泛,我们必将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续写新的篇章,让脱贫成果真正惠及全体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