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人民迎来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深情回顾了那段血与火铸就的历史,深刻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这一重要论述,不仅唤起了亿万中华儿女的集体记忆,更昭示着铭记历史对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深远意义。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唯有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坚定方向,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铭记历史,是对民族苦难的深切缅怀,更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十四年抗战,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悲壮、最英勇的集体抗争史。从九一八事变的炮火到七七事变的硝烟,从南京大屠杀的惨绝人寰到无数战场上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以巨大的牺牲换来了最终的胜利。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军民伤亡超过350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以上。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民族在生死存亡关头的顽强不屈。正是在这场空前浩劫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被淬炼得更加纯粹、更加坚韧。杨靖宇将军孤身战至最后一刻,赵一曼烈士在就义前写下“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绝笔,无数无名英雄用生命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铭记这段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让后人永远记住:一个民族的尊严,必须靠自强不息来捍卫;和平的果实,必须靠不懈奋斗来守护。 铭记历史,是对和平发展的坚定承诺,也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践行。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纪念历史,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唤起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抗战胜利不仅是中国的胜利,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牵制和消耗了日本陆军主力,为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反攻创造了战略条件,为世界和平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天,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对历史最深沉的回应。从“一带一路”倡议促进全球互联互通,到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从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到倡导文明交流互鉴,中国以实际行动诠释着负责任大国的担当。铭记历史,就是要让和平的种子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让合作取代对抗,让共赢取代零和。 铭记历史,更是对现实挑战的清醒认知,是对民族复兴使命的自觉担当。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冲突频发,历史虚无主义在某些角落沉渣泛起。一些势力试图歪曲侵略历史、美化殖民统治,这不仅是对受害国人民感情的伤害,更是对国际正义的挑战。在此背景下,重温抗战历史,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它提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团结才能胜利,奋斗才能成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新的伟大长征。面对科技“卡脖子”难题,我们要有“两弹一星”元勋们攻坚克难的决心;面对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艰巨任务,我们要有抗战时期军民一心、共克时艰的凝聚力。唯有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才能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交出优异答卷。 面向未来,我们要以更加主动的姿态传承历史记忆。加强抗战史教育,将其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体系;保护和利用好抗战遗址、纪念馆等红色资源;鼓励文艺创作讲好抗战故事,让英雄形象深入人心。同时,要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开展国际交流,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维护二战胜利成果和国际公平正义。 历史长河奔流不息,精神丰碑巍然屹立。80年前的胜利,属于每一个为民族独立而战斗的中国人;80年后的今天,民族复兴的伟业,属于每一个心怀家国的奋斗者。让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
|